指標目錄: 1、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2、中性粒細胞計數 3、平均紅細胞容積 4、單核細胞計數百分比 5、中性粒細胞計數百分比 6、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7、血小板比容 8、大血小板比率 9、平均血小板分布寬度 10、血小板比容 11、大血小板比率 12、平均血小板分布寬度 13、淋巴細胞計數絕對值 14、紅細胞分布寬度 15、嗜堿性粒細胞計數百分比 16、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17、單核細胞計數絕對值 18、血紅細胞計數 19、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 20、紅細胞比容 21、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 22、紅細胞容積分布寬度 23、血小板計數 24、淋巴細胞計數百分比 25、白細胞計數 1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偏高 可能原因 l 血液濃縮 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漿中水分丟失,血液濃縮,使紅細胞和血紅細胞蛋白濃度相對增多,如大量出汗、劇烈嘔吐、大面積燒傷、嚴重腹瀉等。 l 生理性增多 生理性增多見于新生兒、高山居民、登山運動員,因缺氧而使紅細胞生成代償性增加所致。 l 病理性增多 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明顯增高,多見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亦可見于某種腫瘤如肝細胞癌、卵巢癌、腎癌等。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 血紅蛋白濃度增高,多見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亦可見于某些腫瘤如肝細胞癌、腎癌、卵巢癌等。 l 原發性疾病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原因未明得以紅細胞增多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起特點為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持續性顯著增多,全身血容量也增加,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偏低 可能原因 l 生理性減少 孕婦、嬰幼兒、部分老年人均可有紅細胞積血紅蛋白減少,稱生理性減少。 l 紅細胞生成減少 見于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慢性系統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惡性腫瘤、慢性腎病)等。 l 紅細胞破壞過多 如各種溶血性貧血、遺傳性球星紅細胞增多癥、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 l 失血過多 各種失血性貧血,如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都可見血紅蛋白濃度降低。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在缺鐵性貧血的早期,多為正常細胞性貧血,表現為輕度貧血。隨著進展,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進一步下降,出現明顯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呈典型的缺鐵性貧血。 l 慢性失血性貧血 慢性失血性貧血,如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都可見血紅蛋白濃度降低 l 皮膚、黏膜顏色變淺及粗糙 皮膚、黏膜顏色變淺粗糙,缺少光澤。 l 神經系統受損 可引發頭昏、耳鳴、失眠、多夢、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 2 中性粒細胞計數 偏高 可能原因 l 細菌感染 化膿性感染為最常見的原因,如肺炎、闌尾炎、皮膚感染等。 l 生理性增高 劇烈運動后、勞動后、飽餐、沐浴、寒冷刺激、機體疼痛等情況均可見一過性增多。 l 嚴重組織損傷 如嚴重外傷、較大手術后、大面積燒傷、急性心肌梗死。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急性細菌感染 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肺炎、闌尾炎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細胞升高。 偏低 可能原因 l 某些病毒細菌感染 見于傷寒、副傷寒、流感病毒導致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l 血液系統疾病 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疾病。 l 物理、化學因素 放射線、化學物質及藥物均可能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 l 其他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性休克等也可有中性粒細胞減少。 3 平均紅細胞容積 偏高 可能原因 l 生理性升高 新生兒升高約12%,妊娠約高5%。飲酒約升高4%,吸煙約升高3%。口服避孕藥約升高1%。 l 各種貧血 見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活得性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再生之后等。 l 營養不良 如胃切除術后、腸病、癌、遺傳原因等所致的營養不良,可引起平均紅細胞容積升高。 l 藥物影響 如服用了巴比絡酸鹽、格魯米特、非那西丁等藥物,可引起平均紅細胞容積升高。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惡性貧血 惡性貧血可導致平均紅細胞容積增高。 l 甲狀腺功能低下 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疾病科導致平均紅細胞容積增高。 l 寄生蟲病 各種寄生蟲可導致平均紅細胞容積升高。 l 心力衰竭 嚴重的貧血可使心肌缺氧而發生心力衰竭。 偏低 可能原因 l 藥物影響 雙香豆素乙酯可發生小細胞低色素貧血。 l 生理性降低 劇烈的肌肉活動約降低4%,6個月以前的兒童約降低10%。 l 中毒 鉛中毒及一氧化碳中毒等可導致平均紅細胞容積降低。 l 貧血 見于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全身性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癌變或感染 有癌或感染引起的繼發性貧血 l 小細胞性貧血 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可導致其減低。 4 . 單核細胞計數百分比 偏高 可能原因 l 細菌感染 見于某些細菌感染,如傷寒、結核、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 l 血液病 如單核細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l 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急性傳染病恢復期等仍見單核細胞升高。 l 單核細胞白血病 單核細胞白血病可見單核細胞計數百分比明顯升高。 5 中性粒細胞計數百分比 偏高 可能原因 l 生理性增高 新生兒、妊娠末期、分娩時、劇烈運動、勞動后、飽餐、沐浴、寒冷等情況均可見一過性增多。 l 急性感染 化膿性感染為最常見的原因,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肺炎、闌尾炎等。還見于某些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狂犬病等,以及某些寄生蟲感染,如急性血吸蟲病、肺吸蟲病等。一般病毒感染中性粒細胞升高明顯。 l 嚴重組織損傷 如嚴重外傷、較大手術后、大面積燒傷、急性心肌梗死。 l 急性大出血、溶血 如脾破裂、異位妊娠輸卵管破裂后 l 急性中毒 代謝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毒癥、藥物中毒等。 l 惡性腫瘤 各種惡性腫瘤晚期,特別是消化道腫瘤(胃癌、肝癌)。 偏低 可能原因 l 感染 見于傷寒、副傷寒、病毒性感染抗癌藥物治療等。 l 血液疾病 如再障、骨髓轉移癌等。 l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l 脾亢 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臟腫大,如肝硬化等。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敗血癥 感染如不及時治療,因缺乏中性粒細胞常造成感染迅速擴散,進展為敗血癥,死病率很高。 6 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偏高 可能原因 l 生理性增多 生理性增多見于新生兒、高山居民、登山運動員,因缺氧而使紅細胞生成素代償性增加所致。 l 血液濃縮 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漿中水分丟失,血液濃縮,使紅細胞和血紅細胞蛋白含量相對增多。如大量出汗、劇烈嘔吐、大面積燒傷、嚴重腹瀉等。 l 病理性增多 多見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亦可見于某些腫瘤如肝細胞癌、卵巢癌、腎癌等。 l 原發性疾病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原因未明的以紅細胞增多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點為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持續性顯著增多,全身血容量也增加,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偏低 可能原因 l 生理性減少 孕婦、嬰幼兒、部分老年人均可有紅細胞及血紅細胞減少,稱生理性減少。 l 紅細胞生成減少 見于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慢性系統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惡性腫瘤、慢性腎病)等。 l 紅細胞破壞過多 如各種溶血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紅細胞增多癥、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脾亢等。 l 失血過多 各種失血過多性貧血,如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 。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在缺鐵性貧血的早期,多為正常細胞性貧血,表現為輕度貧血。隨著進展,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進一步下降,出現明顯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呈典型的缺鐵性貧血。 l 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是指因骨髓中紅系細胞顯著減少或缺如所致的一種貧血。 7 血小板比容 偏高 可能原因 l 骨髓增生疾病 原發性增多見于骨髓增生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等。不能孤立查看,需要結合其他血液指標進一步判斷。 l 血小板增多癥 繼發性(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癥,最常見的原因是出血,組織炎癥與壞死,惡性腫瘤,缺鐵等。不能孤立查看,需要結合其他血液指標進一步判斷。 偏低 可能原因 l 血小板減少癥 血小板比容降低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癥、化療后等。不能孤立查看,需要結合其他血液指標進一步判斷 8 大血小板比率 偏高 可能原因 l 運動及進餐后 在運動、進餐后,血小板會升高,休息會可恢復。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數有6-10%的波動,晨間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高。 l 病理變化 血小板增多常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急性失血、脾切除術后溶血性貧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血栓 一般情況大型血小板比率高,出血、血栓形成機率升高。 偏低 可能原因 l 相關疾病引起 血小板減少常見于脾功能亢進、再生性貧血、放射病、急性白血病、免疫性或特發性減少性紫癜、某些藥物引起。 l 月經期 婦女月經期前后血小板會降低,經期前一天血小板可降低一半,后又逐漸升高。 9 平均血小板分布寬度 偏高 可能原因 l 貧血 表面血小板大小懸殊,見于巨幼細胞貧血、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綜合征、血栓性疾病等。主要還需要結合血小板數量指標進行進一步判斷。 l 白血病 見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主要還需要結合血液相關其他指標做進行進一步判斷。 偏低 可能原因 l 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分布寬度減少,提示血小板減少,或者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需結合血小板數量指標進行進一步判斷。 10 淋巴細胞計數絕對值 偏高 可能原因 l 感染性疾病 主要為病毒感染,如蕁麻、風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也可見于某些桿菌感染,如結核、百日咳等。 l 某些血液病 如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l 傳染性疾病的恢復期 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移植排斥反應等。 偏低 可能原因 l 免疫缺陷 由于淋巴細胞不成熟,不能生成抗體,所以人體的免疫系統發育缺陷或免疫反應障礙致使人體抗感染能力低下,臨床表現為反復感染和嚴重感染性疾病。 l 放射病 如腎上腺皮質激素、長期接觸X線照射等。 l 傳染病 在傳染病的急性期,可以引起淋巴細胞計數絕對值的下降 11 紅細胞分布寬度 偏高 可能原因 l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時,紅細胞分布寬度大,比紅細胞平均體積下降體現得早,是早期缺鐵的指癥,當紅細胞平均體積下降時,紅細胞分布寬度增大更顯著。 偏低 可能原因 l 巨幼細胞貧血 巨幼細胞貧血時,可見紅細胞分布寬度減低 l 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癥 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癥,可見紅細胞分布寬度減低。 12 嗜堿性粒細胞計數百分比 偏高 可能原因 l 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骨髓纖維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特別是加速期和急變期嗜堿性粒細胞明顯增多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時還有早期嗜堿性粒細胞增多。有的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者,亦可有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l 感染 感染結核(特別是散播性無反應性結核)水痘、鉤蟲等感染者,可有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l 中毒及變態反應 鉛、貢、秘、鋅、藥物(特別是全反式維A酸)、注射異體蛋白后、某些事物過敏等、都可以有嗜堿性粒細胞增多的情況 l 代謝紊亂 代謝及內分泌紊亂、粘液性水腫、糖尿病等。 l 肥大細胞增多癥脾切除術后 肥大細胞增多癥脾切除術后及惡性腫瘤、霍奇金病溶血性貧血、照射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月經初期,都會出現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13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偏高 可能原因 l 血液濃縮 如果增幅不高可以不用考慮結果,有可能是檢查誤差,也可能是檢查前沒有喝水,導致血液濃縮而致。 l 吸煙 抽煙等原因也可能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等指標升高。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血液系統疾病等 如同時伴有面頸部發紅或高血壓或有血栓性疾病的病史,那么要考慮血液系統的疾病。 l 血栓和栓塞 一般見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這種疾病并不是一般人所說的營養過剩引起的,而是屬于骨髓增值性疾病。這種疾病還會伴有白細胞和血小板輕度的升高。也見于特發性紅細胞增多癥,容易形成血栓和栓塞。 偏低 可能原因 l 貧血 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這三項分項指標,如果正常或者偏低不多那就沒有問題。上述指標都是用來診斷貧血的,偏低就有貧血的可能。 14 單核細胞計數絕對值 偏高 可能原因 l 生理性偏高 吸煙、月經周期的卵泡期會偏高 l 藥物因素 灰黃霉素引起單核細胞相對增加,氨芐青霉素引起單核細胞增加粒細胞缺乏。 l 血液疾病 如粒細胞缺乏恢復期、多發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 l 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骨髓或外周血中有粒和單核兩系細胞,伙食“急粒單”的原始細胞及具粒系、又具單核系心態特征,患有改疾病可使單核細胞計數絕對值指標升高。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是一種急性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臨床上表現為不規則發熱、淋巴結腫大咽痛、周圍血液單核細胞顯著增多,并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血清中可測得康人類皰疹病毒的抗體等。 15 血紅細胞計數 偏高 可能原因 l 血液濃縮 嚴重嘔吐、腹瀉。大面積燒傷及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多為脫水血液濃縮使血液中的有有形成分相對的增多所致。 l 生理性增多 生理性增多見于新生兒、高山居民、登山運動員,因缺氧而使紅細胞生成素代償性增加所致。病理性增多見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亦可見于某些腫瘤如肝細胞癌、卵巢癌、腎癌、省胚胎瘤等。 l 原發性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原因未明的以紅細胞增多為主的骨髓殖值性疾病,其特點為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持續勛顯著增多,全身血容量也增加,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偏低 可能原因 l 生理性減少 孕婦、嬰幼兒、部分老年人均可有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稱生理性減少 l 紅細胞生成減少 見于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慢性系統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惡性腫瘤、慢性腎病)等。 l 紅細胞破壞過多 各種溶血性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脾亢等。 l 失血 各種失血性貧血,如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神經系統受損 可引發頭昏、耳鳴、頭痛、失眠、多夢、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小兒貧血時,會哭鬧不安、躁動甚至影響到智力發育。 l 皮膚、黏膜顏色變淡及粗糙 皮膚、黏膜顏色變淡粗糙,缺少光澤。 l 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 嚴重者可導致呼吸加快加深并有心悸、心率加快,更有甚至會導致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 l 消化腺分泌減少 可導致消化腺分泌減少省直腺體萎縮,進而導致消化不良,長期可導致膽道結石和脾大。 16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百分比 偏高 可能原因 l 變態反應性疾病 如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反應、蕁麻疹等。 l 寄生蟲等 如鉤蟲病、蛔蟲病、絲蟲病等。 l 某些血液病 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多發性骨髓瘤等。 l 惡性腫瘤或傳染性疾病 如肺癌、猩紅熱等。 l 腎臟問題 如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可使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百分比增高。 偏低 可能原因 l 生理性降低 在勞動、寒冷、饑餓、精神刺激等情況下,可導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l 傷寒、副傷寒初期 常見于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或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可見該指標降低,其臨床意義較小。 17 血紅蛋白濃度 偏高 可能原因 l 生理性增多 生理性增多見于新生兒、高山居民、登山運動員、因缺氧而使紅細胞生成素代償性增加所致。 l 血液濃縮 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漿中水分丟失,血液濃縮,使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相對增多。如大量出汗、劇烈嘔吐、大面積燒傷、嚴重腹瀉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崩癥等。 l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 血紅蛋白濃度增高,多見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亦可見于某些腫瘤如肝細胞癌、卵巢癌、腎癌、腎胚胎瘤等。 l 原發性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原因未明的以紅細胞增多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點為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持續性顯著增多,全身血容量也增加,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偏低 可能原因 l 生理性減少 孕婦、嬰幼兒、部分老年人均可有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稱生理性減少。 l 紅細胞生成減少 見于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慢性系統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惡性腫瘤、慢性腎病)等。 l 紅細胞破壞過多 包括各種溶血性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紅細胞增多癥、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陣發性睡毛性血紅蛋白尿癥、脾亢等。 l 失血 各種失血性貧血如急性失血,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等,都可見血紅蛋白濃度降低。 可能存在的風險 l 神經系統受損 可引發頭昏、耳鳴、頭痛、失眠、多夢、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小兒貧血時,會哭鬧不安、躁動甚至影響智力發育。 l 皮膚、黏膜顏色變淡及粗糙 皮膚、黏膜顏色變淡粗糙,缺少光澤。 l 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 嚴重者可導致呼吸加快加深并有心悸、心率加快,更有甚至會導致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 l 消化腺分泌減少 可導致消化腺分泌減少省直腺體萎縮,進而導致消化不良,長期可導致膽道結石和脾大。 18 平均血小板體積 偏高 可能原因 l 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早期 平均血小板體積增大可作為骨髓造血功能恢復的較早期指癥。平均血小板體積與血小板同時持續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嚴重,平均血小板體積越小,當造血功能恢復時,平均血小板體積增大常先于血小板升高。 l 骨髓纖維化 骨髓纖維化、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狀態、脾切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綜合癥、鐮刀細胞性貧血等,可見平均血小板體積增大 偏低 可能原因 l 骨髓造血功能損傷 骨髓造血功能損傷致使血小板減少時,平均血小板體積減少。 l 脾亢、治療后 平均血小板體積減少可見于脾亢、化療后、再障、巨幼細胞性貧血等癥。 19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 偏高 可能原因 l 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蕁麻疹、食物過敏、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 l 寄生蟲病 如鉤蟲病、蛔蟲病、絲蟲病、血吸蟲病等,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l 皮膚病 如濕疹、剝脫性皮炎等可見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輕中度增高。 l 某些惡性腫瘤 某些上皮系腫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細胞增高。 l 血液病 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細胞的增多。 可能存在的風險 l 腎病綜合征 如引發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癥,可導致腎臟受損害癥狀,可出現腎病綜合征表現,盡管發生率很低,但可能危及生命。 偏低 可能原因 l 病理性 常見于傷寒、副傷寒初期、休克、庫欣綜合征等。 l 應激狀態 如嚴重燒傷、急性傳染病的極期。 可能存在的風險 l 結合臨床表現,擇時復查 單憑嗜酸性細胞不能診斷疾病,要結合臨床表現,無特殊不適,建議過段時間復查。 20 紅細胞比容 偏高 可能原因 l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是一種原因未明的以紅細胞增多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點為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持續性顯著增多,全身血容量也增加,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l 血液濃縮 脫水如連續多次嘔吐,腹瀉、多汗、多尿或大面積燒傷等,可見紅細胞比容增高。 l 肺心病、高原癥 肺心病、高原癥等,可見紅細胞比容增高。 偏低 可能原因 l 各種貧血 紅細胞比容降低與各種貧血有關,因貧血類型不同,紅細胞體積大小亦各異,而紅細胞比容與紅細胞計數所得的值并不平衡。因此,應將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及紅細胞比容,三者相結合推算出紅細胞各項平均值才有參考價值。 l 急性慢性失血 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性慢性失血,如大手術后,白血病等。 21 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 偏高 可能原因 l 病理性增高 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罕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常伴有嗜堿性粒細胞增高,骨髓纖維化癥,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也可見嗜堿性粒細胞的增高。 偏低 可能原因 l I形超敏反應 如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可見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偏低。 l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糖皮質激素過量 甲亢、庫欣癥,也會見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偏低 l 應激反應 如心梗、嚴重感染、出血等,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會偏低。 22 紅細胞容積分布寬度 偏高 可能原因 l 血液濃縮 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漿中水分丟失,血液濃縮,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相對增多。如連續劇烈嘔吐,大面積燒傷,嚴重腹瀉,大量出汗等,另見于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崩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l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絕對值增多 由各種原因引起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絕對值增多,多于機體循環和組織缺氧,血中促紅細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釋放紅細胞有關。 l 生理性增多 見于高原居民,胎兒和新生兒,劇烈運動,恐懼,冷水浴等。 偏低 可能原因 l 急性慢性失血 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性慢性失血,如大手術后,白血病等 23 血小板計數 偏高 可能原因 l 出現急慢性炎癥 常見于急慢性炎癥,缺鐵性貧血及癌癥患者,都可引起血小板增多。 l 骨髓增生性疾病 例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惡性腫瘤、感染、創傷、骨折等,都可引起血小板增多。 l 急性反應 如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可導致血小板增高。 l 劇烈運動 劇烈運動后,亦可出現血小板升高的現象。 l 組織受損或術后 脾切除后血小板可增高。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引起冠心病 血小板形態異常,數目偏高,血小板的破壞比正常快,補充的新血小板就比正常血小板粘稠度更強,更易形成血凝塊,這種血凝塊經常易沉積在動脈血管壁上,而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從而易于引發冠心病。 l 引起腦血管病 血小板的異常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可使腦動脈官腔狹窄或閉塞,會造成腦血栓的形成,粥樣硬化斑塊脫落的栓子移動到腦血管,阻塞血管腔,會造成腦栓塞,如果血管破裂出血。 l 形成靜脈血栓 血小板也參與靜脈血栓的形成,但不是主要因素,靜脈血栓形成多見于體弱多病的老人,長期臥床及大手術、創傷后的病人。 l 血小板增多癥 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異常增生,半血小板持續增多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臨床表現有出血、血栓形成引起的癥狀和體征,脾大。 偏高 可能原因 l 血小板生成障礙 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影響血小板生成,可導致血小板下降。 l 血小板破壞增多 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疾病,對血小板進行破壞,導致血小板降低。 l 血小板消耗增加 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可使血小板消耗增加。 l 放射線或藥物影響 自身免疫功能異常、化學損傷、放射線或某些藥物(如抗菌素、磺胺類)等,破壞了大量的血小板,使血小板下降。 l 使用某些染發劑 使用一些化學物質如苯和某些染發劑,也可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血小板減少。 l 家族疾病 如巨大血小板綜合征等,也可使血小板下降。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引起出血 血小板數值低,可導致止血功能差、引發黏膜出血,包括鼻粘膜出血、口腔黏膜出血、胃腸道黏膜出血、泌尿生殖道出血、陰道出血等,如進行手術、還會引起術后大出血,甚至引起胃腸道大量出血和中樞神經內出血而危及生命。 l 引起瘀斑 對于多發性瘀斑、紫癜最常出血于腿部,是血小板減少的危害之一。 24 淋巴細胞計數百分比 偏高 可能原因 l 病毒或細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發生時,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百日咳等,淋巴細胞有非常明顯的增多。 l 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如結核病發生時,淋巴細胞常增多,但白細胞總數一般仍可在正常值范圍內,病毒感染性疾病、細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結核感染恢復期等、淋巴細胞也增多。 l 器官移植術后如發生排異反應時 器官移植術后如發生排異反應時,特別是于排異前期,淋巴細胞數常出現增高。 l 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 再生障礙性貧血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發生時,由于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導致淋巴細胞百分比相對增高,淋巴細胞想對增多。 l 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淋巴肉瘤 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是一種進行性惡性疾病,其特征為大量的類似于淋巴母細胞的未成熟白細胞。這些細胞可在血液、骨髓、淋巴結、脾臟和其它器官中發現。有惡性淋巴瘤、網狀細胞肉瘤、惡性網狀細胞增殖癥等各種命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也影響淋巴細胞計數百分比的升高。 偏低 可能原因 l 淋巴細胞減少 主要見于接觸放射線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時。另外惡性腫瘤、何杰金氏病、腎上腺機能亢進、脊髓灰質炎、糖尿病酸中毒、急性闌尾炎、肺炎及先天性兒童淋巴細胞缺乏癥均可出現淋巴細胞減少。 25 白細胞計數 偏高 可能原因 l 細菌性感染 某些細菌性感染所引發的疾病,特別是化膿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癥和全身性感染,如: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肺炎、闌尾炎、中耳炎、扁桃體炎、腎盂炎、輸卵管炎、膽囊炎及敗血癥等。 l 病毒性感染 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導致的疾病:乙型腦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麻疹等。 l 過敏反應 如輸血反應、藥物反應、急性變態反應性疾病等。 l 中毒反應 如各種藥物中毒、農藥中毒、重金屬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癥等。 l 腫瘤及血液病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等。 l 化學藥物促使白細胞增高 多見于化療和放療治療期間因白細胞數量急劇減少時,需要盡快提升白細胞而進行下一步療程治療的患者。 l 嚴重的組織損傷或壞死 如大手術后、燒傷、急性出血嚴重創傷。血管栓塞等。 偏低 可能原因 l 細菌或病毒感染 革蘭氏陰性桿菌如傷寒、副傷寒桿菌感染、病毒如流感病毒感染、原蟲如黑熱病原蟲感染等。 l 血液疾病 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性白血病。 l 慢性理化損傷 長期接觸鉛、貢、苯等:使用影響骨髓造血的藥物如氯霉系、合霉案及氮芥等抗癌藥物時;長期接觸放射線及接受放射線治療后。 l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 l 脾功能亢進 見于門靜脈性肝硬化、班替氏綜合征等。 可能存在的風險或疾病 l 白細胞生成障礙 包括干細胞的增值減低或再生障礙。 l 粒細胞分布異常 由于各種原因而使邊緣池中白細胞增多、循環池中白細胞減少、亦可形成白細胞減少癥。 l 白細胞破壞過多 由于感染、免疫學因素而使白細胞破壞過多、使外周血中白細胞減少。 |
關于2020年度省直行政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健康體檢的通知[詳細]
尊敬的用戶: 您好!  ...[詳細]
從您開始體檢到體檢報告出具的流程,詳細說明了報告出具的各個狀態。讓您隨時知道您的報告狀態是...[詳細]
各位請注意,我院前門變出口,后門變進口,取消東新路至中醫一附院后門路段的部分停車位[詳細]
白蛋白濃度;白球蛋白比值;膽堿酯酶;谷氨酸轉肽酶;谷丙轉氨酶;間接膽紅素;堿性磷酸酶;前白...[詳細]
指標目錄:1、促甲狀腺激素2、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3、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4、血清甲狀腺素5...[詳細]